而事实上,制约当前金融市场化的部分原因,也是财政投入不足。
我们要紧紧扭住金融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与改善人民福祉的中心任务,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让更广泛的开放助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外汇管理改革的战略目标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是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
在五个转变促进下,我国外汇管理方式呈现明显变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步入改革的快车道。五个转变是对传统外汇管理理念的重要扬弃。因此,维护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既是外汇管理的核心职责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外汇管理改革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调节作用。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做好外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们更加重视基层调研,根据群众意见实事求是地对部分政策进行调整完善。从有罪假设转变到无罪假设,逐步从事前排查经济主体外汇收支的真实性转为事后举证查处违法违规经济主体。选择重新钉住美元,所有的汇率调整压力都从汇率转到国内利率和通货膨胀,货币当局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都会被捆上手脚,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丧失了汇率价格杠杆的指引。
2013年以来,人民币对篮子货币汇率升值幅度已经超过7%,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小幅升值或者不升值,但不妨碍引入新的汇率形成机制。 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案和影响 现行汇率形成机制弊端重重,需要进一步改革,而留下的改革备选方案无外乎以下四种:官方主导下的人民币渐进贬值。官方定价的基础,是货币当局持续的购买外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者 张斌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进入专题: 人民币 汇率改革 。
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普遍建议,中国进一步的资本项目管理改革应建立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人民币市场,市场主要参与者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以货币当局的人民币汇率调控思路马首是瞻。
具体做法是货币当局管理人民币篮子货币汇率波动的上限和下限,剩下来的汇率变化交给市场决定。宽幅区间波动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政府保住上下限,剩下的空间交给市场。首先是官方定价,货币当局通过买入或卖出外汇以及中间价管理的方式,确定人民币汇率价格。金融危机前后,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但是人民币一篮子汇率从2007年12月的90.4上升到2008年11月的106.3,一年的时间里升值16%,看似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关键时刻没能起到稳定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作用。
一旦人民币从单边升值转为单边贬值,可能会引发大量资本外逃,外汇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将面临巨大压力,后果严重程度不得而知。中国对外贸易的对象,不仅限于美国,而是全世界。保住了汇率稳定,丧失了宏观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所失远大于所得。但如果继续保持现有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被高估的风险不断累积,可能带来严重不利后果。
这种背景下,如果采取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体制,汇率会面临异常频繁的剧烈波动,严重不利于实体经济。剩下来的选项,就只能是人民币汇率宽幅区间波动,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改革的唯一出路。
第二,波幅太大,往往意味着汇率超调,对实体经济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通过引入人民币对篮子货币宽幅波动的汇率形成机制,不仅能更多发挥了市场供求力量,而且有利于稳定篮子汇率,进而起到了优化经济结构、为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诸多金融市场化改革松绑的目的。
从内部看,中国目前的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很小的冲击就能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显著负面影响。但是,人民币显然不能这样按照官方定价的方式无限制地升下去。外汇市场干预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增长每年超过2万亿。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机制并不必然带来短期内人民币大幅升值,升值幅度可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可控。2005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一篮子货币大幅升值,对于平衡国际收支和优化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担心近期内未必符合现实。
首先,官方主导下的人民币渐进贬值不可行。人民币汇率宽幅区间波动。
弊端之三,成为诸多金融领域改革和发展的瓶颈。1994年到2012年期间,实施宽幅波动的新加坡元篮子汇率波动最小,人民币汇率与实施浮动汇率体制的美元、欧元、印度卢比等货币的汇率波动相仿,日元与韩元汇率波动较大。
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设定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宽幅波动的汇率形成机制并不意味着升值。
综合来看,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成本低、收益高的改革,而且符合国际公认的改革优先次序,应优先推进。人民币对篮子货币宽幅波动的汇率形成机制,能最大程度地落实此前提出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标。二是明确宣布人民币对篮子货币汇率年度波幅不超过7.5%。其次,人民币重新钉住美元不可行。
除此以外,国内的利率体系市场化、企业海外投资、外汇储备投资等诸多其他领域的改革,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前汇率形成机制的制约。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单边升值,是2005年7月21日汇改方案中三个中间目标相互权衡的结果——这三个中间目标分别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以及保持汇率稳定(这里是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
中国货币和金融领域的诸多改革当中,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最迫切也最易于实施,应优先推进。有管理的人民币渐进贬值不可行。
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汇率,不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而是人民币对诸多贸易伙伴货币价格变化的一篮子汇率。过去多年的国内经验表明,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只升不跌的管制汇率下,放松资本流动管制会招致大量资金套取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带来的价差,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部分内容是为了套取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的收益,这些资金流动加剧了对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威胁。
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严重威胁了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成为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温床。上述7.5%的年波幅,并不必然带来人民币对篮子货币大幅升值。未来改革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继续保持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日上下1%的波动幅度。妥协的结果,是货币当局选择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单边升值。
为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措施,中国付出巨大代价,却不能实现促进对外贸易稳定的政策初衷。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也不可行。
第三,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不可行。 当前汇率形成机制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两大特征。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出路如何?笔者认为当前局面有四大不可行:继续让人民币对美元小幅渐进升值不可行。当前由货币当局主观意识决定的人民币汇率价格水平很难避免犯错,也难以在制度层面避免因汇率低估(或高估)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伤害。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5qg3e.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31119/9068.html
上一篇
玻璃胶条如何安装
有话要说...